Go to Contents
檢索

滾動

【韓中建交30週年】回顧韓中關係十大歷史瞬間

2022年 08月 16日 18:00

韓聯社首爾8月16日電 韓中關係在建交30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但也經歷“薩德”問題等大大小小的矛盾,並不一帆風順。本文回顧象徵韓中關係的光鮮與陰暗、往昔與前途的十大歷史瞬間。

一、韓中簽署建交聯合公報(1992年)

1992年8月2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南韓時任外務部長官李相玉和中國時任外長錢其琛簽署《大韓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在南韓戰爭中兵戎相見的兩國在停戰39年後,化干戈為玉帛,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在後冷戰時代的背景下,南韓時任總統盧泰愚大力推進“北方外交”,而中國則需要擺脫外交孤立,雙方戰略互補、一拍即合。

二、黃長燁流亡與中國所發揮的作用(1997年)

朝鮮前黨中央書記黃長燁是確立主體思想指導地位的“始作俑者”。他于1997年2月12日出席在日本舉行的研討會後,返程途中進入南韓駐京總領館尋求庇護。朝方立刻要求中方不要放行,並派特工包圍韓領館。在南韓駐華使館與外交部派遣的談判組的努力和中方的諒解之下,黃長燁取道菲律賓,于同年4月20日平安抵韓。

當時美國也曾幕後力爭黃長燁流亡美國,黃長燁棄朝投韓是衡量建交不久後韓中關係走向的重要政治事件。

三、東北工程歪曲歷史(2002年)

2002年啟動的“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與毗鄰韓半島的東北三省相關學術機構及大學聯合組織的大型篡史項目,企圖將叱吒滿洲的高句麗和渤海的歷史編入中國歷史。

在韓方強烈抗議下,該“學術項目”于2007年告一段落,但不斷有跡象顯示地方政府層面的歷史篡改活動從未停止。南韓教育部于2004年設立高句麗研究基金會,2006年設立東北亞歷史財團,負責撥亂反正,廓清歷史迷障。

四、韓中升格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

韓中關係從建交初期的睦鄰友好關係開始逐級升格。1998年,南韓時任總統金大中與中國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宣佈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

2003年,南韓時任總統盧武鉉和中國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再將韓中關係升格為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同年8月,解決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啟動。中國作為主席國斡旋調解各國之間尖銳的利益衝突。有評價稱,如果沒有中國,韓朝美中俄日均參加的多邊談判機制本身就難以促成。

2008年,南韓時任總統李明博與訪韓的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同意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保持至今。

五、習近平訪韓與樸槿惠閱兵(2014年與2015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就職第二年的2014年7月訪問南韓,預告了韓中關係的蜜月。南韓時任總統樸槿惠“投桃報李”,2015年9月出席了西方各國抵制的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樸槿惠與習近平一起站在天安門城樓的一幕,標誌著韓中開啟蜜月期。

然而,韓中越走越近,令美國對樸槿惠政府產生懷疑和憂慮,同時暴露出南韓外交的悖倫。

六、韓中簽署自貿協定(2015年)

經過3年多的談判,韓中自由貿易協定(FTA)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20年內90%的稅目將逐步實現零關稅,韓中樹立了經貿合作的新豐碑。韓中自貿協定促進了雙邊貿易額的增長,但南韓對華出口增幅小于自華進口增幅,導致對華貿易順差減少。

2019年,南韓確定加入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是世界規模最大、南韓首個加盟的超大自貿區。韓中自貿協定的第二階段談判仍在進行中,就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行磋商。

七、“薩德”入韓與中國反制(2016年至今)

駐韓美軍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激起中國反制,為韓中關係平添坎坷。韓美兩國于2016年2月正式啟動“薩德”議程,並澄清稱“薩德”用於防禦朝鮮的遠端導彈,然而中方堅稱“薩德”損害戰略安全利益。中方的反制日益加碼,針對韓流的限韓措施和限制赴韓旅遊,使南韓相關行業陷入困境,“薩德”矛盾至今沒有化解。

在最近的韓中外長會談上,中方在“三不”(不增加部署“薩德”,不形成韓美日軍事聯盟,不參與美方的導彈防禦系統)基礎上,又提出“一限”(限制現有“薩德”的實際使用),又一次對韓施壓,預示韓中關係修復之路前途多舛。

八、雙邊貿易超3000億美元(2021年)

韓中雙邊貿易額由1992年的63億美元增至30年後的3000億美元以上。2021年,南韓對華出口額1629億美元,自華進口1386億美元,對華貿易實現243億美元的順差。

200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南韓第一大貿易夥伴,至今保持著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地位。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南韓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單看今年前4個月,南韓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

九、尿素荒與供應鏈危機(2021年)

去年10月,中國事實上叫停尿素出口,導致南韓尿素溶液斷貨,價格瘋漲。南韓柴油車佔比高,需要大量車用尿素溶液處理尾氣,但其原料尿素幾乎全部依賴中國進口。此前,中國出產的汽車線束斷供也曾導致南韓整車廠商大面積停產,同樣暴露南韓過度依賴中國進口的供應鏈瓶頸。

無獨有偶,美國也飽受新冠疫情、俄烏開戰等引爆的全球供應鏈危機的困擾。美國以盟友、夥伴抱團的方式重塑供應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倡議締結“晶片四方聯盟”(Chip 4)。繼宣佈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後,南韓還決定參加“Chip 4”預備會議,順應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重組大勢的同時面臨平息中方憂慮的難題。

十、文創限韓挑起民間對立

1990年代末,影視劇、時裝、遊戲、飲食等文創韓流在華大行其道。2014年,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火遍中國大江南北,2016年,《太陽的後裔》再掀收視狂潮,征服無數中國觀眾。但後來“薩德”反導系統入韓,中方採取“反薩”措施,南韓文創頻吃閉門羹。由此,南韓民眾的對華觀感惡化,中國民間的反韓情緒也高漲。

在此背景下,北京冬奧開幕式的韓服爭議、短道速滑判罰爭議、南韓傳統美食的起源之爭等話題引起兩國網友的熱議,助長了兩國年輕人彼此的惡感。兩國之間的文化之爭、民族情緒對立,成為橫在韓中關係面前的又一道坎。(完)

資料圖片:1992年8月2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李相玉(左)和錢其琛簽署建交聯合公報後握手言歡。 韓聯社

資料圖片:1997年4月20日,以炮製“主體思想”著稱的前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黃長燁(左)飛抵城南市首爾機場後,與一同投奔自由的心腹、前朝鮮麗光貿易聯合總會社總社長金德弘三呼萬歲。 韓聯社

資料圖片:2004年11月1日,中國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館將曾與隋唐分庭抗禮的東北亞大國高句麗矮化為一隅之地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韓聯社(圖片嚴禁轉載複製)

資料圖片:2008年5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李明博(左)與胡錦濤聯合召開記者會後握手。 韓聯社

資料圖片: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各國首腦檢閱解放軍受閱部隊。 韓聯社

資料圖片:2014年1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樸槿惠(後排左)與習近平見證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尹相直與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簽署自貿協定。 韓聯社

資料圖片 韓聯社

資料圖片:2021年11月14日,仁川市一家加油站貼著尿素溶液斷貨的告示。 韓聯社

資料圖片:2022年2月4日下午,在北京鳥巢(國家體育場)舉行的冬奧開幕式上,演出人員身穿韓服亮相。 韓聯社

資料圖片:2022年2月8日下午,在首爾市龍山站,市民收看報道短道速滑誤判爭議的新聞。 韓聯社

knews@yna.co.kr

【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

關鍵詞
字體大小

字體大小示例

A A

SAVED

分享

長按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