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首爾4月17日電 南韓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核心防控措施——保持社交距離將於18日起全面解除,民眾將時隔757天陸續走上恢復日常生活的正軌。
公眾聚集場所營業限時、私人聚會和大規模活動限員等措施將於同天起全面解除,電影院和演出場館等室內公眾聚集場所禁止飲食的措施將於25日放開。5月下旬起,新冠確診病例無需接受隔離,並可在任何醫院和診所當面看病。
由此,自2020年3月實施至今的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將時隔2年零1個月(757天)正式落幕。2020年3月22日,政府為防疫情擴散下達首道行政命令,建議宗教場所和部分單位停業半月,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初登臺面。在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後,疫情于同年3月趨緩,南韓也成為全球公認的抗疫模範生。
之後,南韓限制措施反反覆復。去年1月4日,政府進一步加大防控疫情工作力度,全國開始實施“私人聚會限員5人”措施。首都圈地區夜間私人聚會一度限員2人,咖啡廳禁止堂食。隨著疫情形勢有所好轉,政府于去年11月啟動分階段恢復日常生活模式,解除公眾聚集場所營業限制措施,強調要“與病毒共存”,但後又因確診病例激增重啟“限時營業至晚9時”等保持社交距離措施。此後雖有小幅放寬,但始終維持“限員10人、營業限時至晚12時”措施。
政府認為,當前新冠變異株“奧密克戎”引發的新一輪疫情仍在蔓延,但疫情高峰期已過,需要轉變防疫體系。因此,政府上周提出“後奧密克戎時期”應對路線圖,決定從18日起全面解除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並將把新冠從具有最高水準隔離義務的甲類傳染病調為乙類傳染病,診斷、檢查、治療全程適用普通醫療系統標準。
疾病管理廳廳長鄭銀敬表示,“後奧密克戎時期”應對計劃的關鍵在於“與病毒共存”,旨在同新冠病毒一起安全地恢復日常生活,建立日常診療體系。這意味著南韓重啟“與病毒共存”模式,將“新冠病毒”視為像流感一樣的“地方性流行病”,開啟日常生活。
分析認為,長期實施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導致小工商業者、個體戶蒙受的經濟損失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對南韓決心“躺平”起到影響。
但新冠病毒新變異株的出現、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產生的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室內活動增加等季節性因素,以及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同時流行等導致疫情再次擴散的風險仍不可小覷。此外,當前日均新增新冠確診病例數仍超過10萬例,單日死亡病例也超過200人。
政府的方針是今後若出現強大的變異毒株,仍將重新實施入境限制措施,如有必要還將重啟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治療措施。醫學權威專家雖對此眾說紛紜,但一致強調應啟動對高危人群的系統性保護體系。
翰林大學醫學院呼吸內科教授、前疾病管理本部長鄭锜碩表示,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已意義不大,“限員10人、營業限時至晚12時”對控制疫情沒有太大作用,理應放開。但他指出,雖有新冠口服藥帕克洛維(Paxlovid)或其他治療劑,醫療系統也相對完善,但迅速診斷、處方、用藥系統仍無法正常啟動。為保障免疫力薄弱和高危人群迅速地接受治療,有必要完善針對這部分人群的措施。
嘉泉大學吉醫院感染內科教授嚴仲植(音)則指出當前“躺平”不妥。他指出,這波疫情峰值已過,但新冠疫情沒有完全結束。經濟民生危機可以是放鬆防疫措施的因素,但不能成為主要判斷標準。病毒正“蠢蠢欲動”,隨時可能發起反撲。
據中央防疫對策本部17日通報,截至當天0時,南韓較前一天0時新增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9.3001萬例,累計確診1630.5752萬例。新增死亡病例203例,累計死亡2.1092萬例。(完)
lizhengyun@yna.co.kr
【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