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首爾3月11日電 韓美軍方研判朝鮮近兩次試射的導彈為“火星-17”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後,該導彈性能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韓美軍方研判朝鮮近期兩次發射的彈道導彈是2020年10月建黨日閱兵式首次亮相的“火星-17”型洲際導彈。專家們指出,朝鮮此次試射旨在測試“火星-17”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動機及三段火箭分離性能。
“火星-17”型導彈口徑和長度較原有的“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進一步提升,彈頭形狀疑似採用多彈頭分導式載具(MIRV),有“怪物級ICBM”之稱。該導彈首次亮相時,運載該導彈入場的是有著22個大型輪胎的11軸發射車,體積大於2017年11月發射的“火星-15”型(9軸18輪),其長度也加長至少2米,達到22∼24米,為全球洲際彈道導彈之最。
分析認為,“火星-17”型口徑加大可能是因為該導彈的第一、二段火箭性能得到改進。南韓航空大學教授張泳根表示,第一段液體燃料發動機數量增加,第二段液體燃料發動機性能升級,為了增強推力需要注入更多燃料和氧化劑。第三段火箭搭載固體燃料發動機的可能性較大。考慮到“火星-15”型導彈射程為1.3萬公里左右,新型導彈最大射程至少為1.3萬公里,可打擊美國本土。
值得關注的是,新型彈道的彈頭形狀與原有導彈不同,疑似採用可搭載2∼3枚核彈頭的多彈頭分導式載具技術。據悉,該導彈彈頭部分還裝有彈頭母艙(PBV),但朝鮮是否確保相關技術尚不明確。軍方和專家們認為,考慮到朝鮮尚未進行實彈發射,未完全掌握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技術,但通過近兩次試射可能測試有關技術。
國防部表示,朝鮮最近兩次試射射程不及洲際彈道導彈,但試射或為日後測試導彈最大射程提前進行相關性能測試。韓美兩國據此推測,朝鮮近期將利用發射車進行“火星-17”型導彈最大射程試驗。(完)
yhongjing@yna.co.kr
【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