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聯社首爾3月15日電 1945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與美國中情局的前身戰略服務辦公室(OSS)在中國秘密籌劃了代號為“老鷹計劃”的特種作戰,計劃從在華堅持抗日的南韓光復軍中選訓數千精兵,從山東乘美軍潛艇深入敵後反攻半島,發動多地同時的破襲作戰。這是韓美首次結盟展開的作戰計劃。
1945年4月,負責訓練南韓特種部隊的OSS麾下克萊德·薩金特(Clyde Sargent)上尉等美軍教官來到李范奭將軍所率光復軍主力——第二支隊駐紮的抗日前線陜西省杜曲鎮,遴選執行“老鷹計劃”所需的外語流利、體能充沛的50名軍中鷹才,在秦嶺的深山老林里正式開始“訓鷹”。首批隊員在4個月的特訓期間往返于東臨日軍先鋒部隊僅百公里的光復軍第二支隊駐地和西安以南40公里的終南山野戰練兵場之間,在杜曲鎮攻讀理論科目,在終南山磨煉實戰戰術。
記者從西安驅車南下,在公路的盡頭下車,沿著人跡罕至的峽谷窄路步行許久,在深山的懸崖峭壁之間找到了當年光復軍特種兵們揮汗如雨的訓練場所。因訓練強度高,有12人未能堅持到最後,僅38人結訓。終南山訓練營的本部設在當時已經廢棄的彌陀古寺。當年的廢寺經上世紀80年代重建難尋舊貌,唯有大雄殿前的側柏見證過光復軍特種兵的颯爽鷹姿。
在光復軍“老鷹計劃”的韓美聯合指揮部合影中,李范奭將軍坐在前排中央,照片上方用英文寫著“紀念韓美首次結盟”,韓文寫著“在兩國有力合作功成之日,方顯此照歷史價值。”(韓聯社/獨立紀念館供圖)
在結訓不久的同年8月7日,臨時政府主席金九與OSS掌門威廉·多諾萬(William Donovan)少將實地視察了杜曲鎮駐地和終南山營地。據金九所著《白凡逸志》等文獻記載,教官帶領的7名韓籍青年登上終南山頂後,索降數百丈刺探敵情,咬樹枝攀岩走壁歸隊,僅靠一根繩索,隨後金九一行還見證了爆破、射擊、渡江戰術等訓練成果。
然而世事難料,國民黨8月10日通知金九,日本將無條件投降。金九在《白凡逸志》中寫道,這于我來說絕非喜訊,倒不如說是天崩地裂,數年備戰化為泡影。夢想著有朝一日殺回祖國給日帝以致命一擊的光復軍將士也為無用武之地而大失所望。
不過,1940年成立的臨時政府的軍隊在華活動6年的歷史意義並不因此而褪色。光復軍與國民政府的密切協作,在戰線內外開展宣傳戰,正式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並與美國籌備聯合作戰,使南韓得以在重建戰後國際秩序的過程中,能以“戰勝國”的身份發聲要求獨立。當時民國媒體不惜筆墨報道光復軍事跡,也說明光復軍的活動為向世界傳播獨立決心發揮重要作用。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趙斌評價稱,在中國艱苦抗戰時,包括國聯在內的國際社會都沒有伸出援手,在急需幫助時,光復軍等旅華韓人與中國並肩作戰,這對中韓兩國歷史都有著深遠意義。(完)
曾作為“老鷹計劃”野外訓練場的終南山峽谷。(韓聯社)
2014年在杜曲建成的南韓光復軍第二支隊駐紮地舊址紀念碑(韓聯社)
光復軍時期的魯能瑞(左起)、金俊燁、張俊河(韓聯社/nanam出版社)
曾作為“老鷹計劃”營部的彌陀古寺(韓聯社)
曾作為“老鷹計劃”訓練場的終南山峭壁(韓聯社)
1943年《聯合畫報》報道南韓光復軍第二支隊抗日事跡。(韓聯社)
knews@yna.co.kr
【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