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下月初或邁出“與疫共存”第一步
韓聯社首爾10月17日電 南韓下月可能邁出“與新冠共存”的第一步。這將是政府自去年1月20日國內出現首例新冠確診病例以來時隔1年零9個多月啟動防疫體系轉型,將防疫工作的重點轉向死亡和重症患者管理,放寬對公眾設施運營和私人聚會的限制,分階段恢復日常秩序。
南韓通過持續的高強度防疫響應措施,在遏制確診病例發生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本月11日,南韓每100萬人中有6466人確診,死亡率為0.8%,這與美國(13.2302萬人,1.6%)、英國(11.9623萬人,1.7%)、德國(5.1827萬人,2.2%)、日本(1.3523萬人,1.1%)等發達國家相比算得上成績優異。然而,防疫措施也給個體工商戶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國民其間累積的疲勞感導致防疫措施效果日益下降,醫療界也因在疫情方面投入過多資源而筋疲力盡。
預計政府最早將於11月1日開啟分階段恢復日常秩序的模式。截至本週末,國內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率已達70%,滿足防疫體系轉型的核心條件。據觀測,政府將根據不同時期的疫苗接種率分階段放寬與生活設施、大規模活動以及私人聚會有關的限制措施,但“保持社交距離”和佩戴口罩的基本守則仍將維持。
另外,“疫苗通行證”制度也將以公眾設施為中心開始實施。雖有意見指出該制度有歧視未接種疫苗者之嫌,但這能夠有效預防疫苗接種者在公眾設施發生突破性感染。政府或僅在演出場館、運動場等疫情傳播風險較大的公眾設施限時實施該制度。
儘管今後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可能達4000∼5000例,但政府仍將致力於恢復日常秩序。隨著重症患者的比率大幅下降,政府還制定了制定居家治療方案,若口服特效藥正式問世,居家治療患者的比率將進一步增加。
然而,恢復日常秩序的最大變數是新型變異株的出現,制定應對無法預知緊急狀況的防疫計劃也十分重要。釜山大學醫學院教授尹泰浩(音)表示,如果未來出現傳播速度快、疫苗耐受性高且致命率高的變異病毒,並且持續出現遠遠超出社會可承受範圍的大流行,就有必要採取額外的防疫措施。(完)
yuan@yna.co.kr
【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