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74週年】歷史問題難解 韓日面臨岔路口
韓聯社首爾8月14日電 今年是南韓光復74週年,也是三一運動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00週年的年份,意義非同尋常,但半島目前的局勢卻令國民憂心,特別是韓日關係再次因歷史遺留問題蒙上陰影。
文在寅政府于2017年5月成立後,經外交部主導開展查證工作,間接宣佈上屆政府與日本簽署的《韓日慰安婦問題協議》無效。之後,南韓大法院(最高法院)于去年10月判決韓籍二戰勞工對日索賠勝訴,韓日曆史問題矛盾全面爆發。源於歷史問題的兩國外交矛盾又因日本單方面對南韓採取經濟報復措施而演變為韓日貿易戰。被認為是韓日關係“最後防線”的兩國民間交流與人員往來也受到直接衝擊,就連在激變的東北亞安全形勢下持續至今的韓日、韓美日對朝事務合作也面臨危機。
1965年韓日根據各自的需求實現邦交正常化,而今殖民侵略的非法性問題再度浮出水面。南韓大法院認為日本帝國主義強徵勞工是非法殖民統治下出現的非法行為,而一直以來主張《韓日合併條約》合法的日本則認為南韓法院的判決有違《韓日請求權協定》,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並對南韓採取經濟報復。
目前來看,韓日關係短期內很難復原。一直以來為化解兩國外交矛盾發揮協調員作用的議員外交此次也未能奏效,南韓國會代表團最近訪問日本會見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卻吃了閉門羹。兩國民間外交也因兩國國民反日、反韓情緒高漲而受挫。有意見認為,兩國政府間矛盾演變為兩國國民間矛盾是更大的問題。民調顯示,缺乏依據和正當性的日本對韓經濟報復措施得到半數以上日本國民的支援,這說明不僅僅是日本政府,日本老百姓也對南韓缺乏信任。
南韓總統文在寅將日本的報復措施定義為“加害國倒打一耙”,但在對侵略和殖民歷史缺乏教育的日本社會,不認同文在寅這種意見的人佔多數。在當前的國民情緒下,韓日兩國政府中任何一方都很難輕易採取化解僵局的措施。南韓政府需在本月內就是否續簽《韓日軍情協定》做出決定,有分析認為這將是決定兩國關係走勢的重要拐點。
為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有觀點認為應根據大法院的判決進行原則性應對,也有觀點認為沒有對方國家的配合相關判決難以得到執行,且考慮到兩國在外交和安全領域的利害關係應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
慶北大學教授金昌祿指出,日本的貿易攻擊和歷史遺留問題從性質和應對方式上來看是兩個獨立的問題,經貿問題要從經貿領域進行應對,大法院判決則需通過執行(即日本企業提供賠償)來解決。他還表示,大法院判決的核心是宣告追究日本殖民統治責任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個問題應該通過積累資料和進行法理研究來解決。
國民大學李元德教授則認為,韓日兩國處在東北亞國際關係網路中,需在考慮域內各國的利害關係、推動和平進程發展的大框架下解決問題。他還說,二戰勞工賠償問題可以先在國內解決,之後再憑藉道德優勢與日本磋商,或是接受國際法院的裁決。
另有觀點認為,韓日雙方可以借鑒1998年南韓總統金大中和日本首相小淵惠三發佈《韓日合作關係共同宣言》的做法,通過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決斷解決問題。當時,小淵惠三代表日本對殖民歷史進行反省和道歉,這也是韓日外交歷史上日本就歷史問題進行反省和道歉的內容首次寫入正式協議。金大中說,韓日兩國克服不幸的歷史,立足於和解和睦鄰友好面向未來發展兩國關係是時代的要求。
然而,在今年的三一節紀念儀式上,文在寅強調應清算日本殖民殘余,對親日曆史進行反省,與把通過修改和平憲法擺脫戰後體製作為政治人生最高目標的安倍晉三之間確有“難以逾越的鴻溝”,通過首腦外交實現兩國關係迅速向好並不容易。
有意見指出,即使南韓政府針對堅持歷史修正主義的安倍政權採取強硬態度,也不應該放棄面向日本民眾的公共外交。專家們普遍認為,在努力解決歷史問題的同時不斷釋放重視韓日關係、願意面向未來構建雙邊關係的資訊十分重要。(完)
tanaka123@yna.co.kr
【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